上村健一留任无望,新国少队已在路上,明年再冲击U17世界杯
发布日期:2025-05-22 09:13 点击次数:104
中国足球又双叒叕倒在了U17亚洲杯的小组赛上。
连续20年无缘世少赛的魔咒还在继续,但这一次,足协的“甩锅”剧本似乎换了新台词。
日本籍主帅上村健一带着战术板灰溜溜回京述职时,一支2009年出生的少年军团已经拖着行李箱降落在荷兰机场。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6岁的新国少队,刚刚结束了在法国蒙太古杯的四连败之旅。
他们在欧洲拉练的28天里踢了8场高强度比赛,对手名单里既有法国、荷兰这样的传统豪强,也有喀麦隆这种“黑又硬”的非洲劲旅。
足协这次倒是学聪明了,既然在家门口热身只能找到旅行社赞助的业余队,那就直接包机把孩子们空投到欧洲战场。
回看刚刚翻车的U17亚洲杯,2008年龄段那批孩子总共只踢了6场像样的热身赛。
而夺冠的乌兹别克斯坦队在出征前足足踢了51场实战,其中三分之一对手是欧洲同龄强队。
我们的孩子在集训基地练折返跑时,人家连训练赛都开着实时数据监测系统,每个传球路线都被AI分析得明明白白。
现在这支新国少队的行程表倒是排得满满当当。
4月24日刚和威尔士队踢完1-3的比分,第二天就要背靠背挑战荷兰队。
五月底回到呼和浩特,等着他们的是澳大利亚、沙特、越南三支亚洲宿敌的连环战书。
足协这次是真舍得下血本,光蒙太古杯四场比赛的食宿费就烧掉了七位数。
但砸钱就能解决问题吗? 看看隔壁U20国足的案例或许能找点安慰。
久尔杰维奇带着那批2005年出生的孩子,三年间踢了四十多场国际比赛,硬是把“遇强则跪”的毛病改成了“遇强则疯”。
今年亚洲杯上他们硬刚韩国队撑到加时赛,要不是裁判眼瞎漏判点球,说不定真能创造奇迹。
反观上村健一带队的U17,集训期间最轰动的新闻居然是食堂改善伙食。
中日混血的教练团队带着日本青训手册来上课,结果发现中国球员连“观察队友跑位”这种基础意识都要从头教起。
更离谱的是,有球员家长私下爆料,某些地方队为了全运会成绩,硬把适龄球员扣在省队练体能,导致国家队集训永远凑不齐最强阵容。
现在这支新国少队倒是赶上了好时候。
足协刚把各级国字号教练组配齐,塞尔维亚人久尔杰维奇转岗带U19,日本教练团队大概率要被集体清洗。
据说这次荷兰拉练全程配有运动科学团队,连球员睡觉时的血氧饱和度都有人盯着看。
但看着他们在蒙太古杯被法国队按着摩擦的视频,评论区还是飘满了“又交学费”的冷嘲热讽。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新国少队这次欧洲行的比赛,场边永远坐着三个穿西装记笔记的球探。
这些被足协高价聘请的欧洲青训专家,据说正在筛选第一批赴德留学的苗子。
但与此同时,国内某青训基地还在用“每天跑一万米”的土办法培养“铁肺战士”,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割裂画面,或许才是中国足球最真实的底色。
看看越南队是怎么做的吧。
人家U17梯队每年固定去德国踢地区联赛,主力前锋已经在奥地利乙级联赛坐稳首发。
而我们最优秀的16岁小将,还在为全运会参赛资格和体育局领导斗智斗勇。
当沙特土豪直接买下西甲球队给自家小球员练级时,我们的俱乐部连青训梯队出国比赛的差旅费都要砍预算。
不过这次足协倒是学了个乖。
他们给新国少队安排的8场欧洲热身赛,对手全部来自不同足球流派。
踢法国学传控,踢荷兰练防反,踢喀麦隆适应身体对抗,这种定向挨打的策略虽然听着心酸,总比关起门来搞封闭集训强。
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支国少队明年就要直面U17亚洲杯的生死战。
按照亚足联最新规定,2026年U17世界杯扩军到48支球队,亚洲区名额从4个暴涨到8.5个。
但看看现在亚洲足坛的格局,日本韩国伊朗澳大利亚稳占四席,沙特卡塔尔乌兹别克虎视眈眈,东南亚的越南泰国正在疯狂归化混血球员。
我们的孩子要和这些对手抢门票,光靠足协包机出国挨揍恐怕远远不够。
有个数据对比格外刺眼:日本U17梯队每年固定参加J联赛青年杯,光是国内高质量比赛就超过50场。
我们的青训教练还在为“一个月打不上两场正式比赛”发愁,某些省份甚至把U系列联赛当成走过场的政治任务。
当足协主席在发布会上高喊“青训改革”时,不知道他有没有看过那份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全国注册的2009年龄段球员,总人数还没东京一座城市多。
这支新国少队里有个山东籍的后卫,去年在省队比赛时因为铲球动作太猛,直接被教练罚跑操场二十圈。
在荷兰的集训基地,外籍教练却因为他同样的防守动作竖起大拇指。
这种价值观的剧烈冲突,正在每个年轻球员身上撕裂出深不见底的鸿沟。
我们讨论该学欧洲还是该学日韩时,可能连最基本的足球认知都没达成共识。
不过话说回来,至少这次足协没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军训式管理”。
新国少队在荷兰住的不是运动员村,而是正经四星级酒店,每天早餐能吃到煎蛋和培根。
他们甚至破天荒地请了心理辅导师随队,毕竟谁也不想再看到球员在点球大战时紧张到尿裤子的名场面。
只是不知道这些坐在真皮沙发上的孩子,能不能感受到国内青训基地里那些连护腿板都买不起的同龄人的目光。